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海纳武术网 欢迎您!    今天是: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服务热线:022-60737108
 
姝︽灄璧勮
武术名家
· 全真龙门派二十四代传人—史为
· 河北形意拳 李文军
· 周家拳 张桂合
· 陈式太极拳 施元刚
· 梁式八卦掌、吴氏太极拳
民间武师
· 殷铁军—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 杨氏太极拳 宋同春
· 古梅咏春拳传人—罗礼善
· 少林拳 赵国栋
· 孔门拳 馬泰鑫
 
武学精华 杩斿洖 >> 棣?椤?/a>

五行通背拳之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阴阳是两种属性相反的气,是天地万物的源泉,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和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的。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换四个方面。当然,你如果明白太极图理论,阴阳学说的内容还要广的多,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等……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都属于阴。

  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如果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如果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而夜间阴盛,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这就是物极必反。比如,从白天到黑夜,再从黑夜到白天,这就是阴阳的转化。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阴阳在武术方面主要体现在刚柔、急缓、动静、虚实、进退、攻守等诸方面,以中盘正伸肩来说,我们站好姿势,右手在上掌心朝下,左手在下掌心朝上,这时右手为阳左手为阴,左右手形成了阴阳对立,同时也是阴阳互根。右手开始前伸时,这是阳消阴长的过程,伸到头手掌翻过来变成手掌朝上,右手由阳变阴的同时,左手掌也在原位翻过来由阴变阳,这就是阴阳转换。右手变成阴手后开始回收的同时,已变成阳手的左手向前伸去,这时右手开始阴消阳长,左手变成了阳消阴长,周而复始。

   阴阳在打斗中,主要体现在转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变化。当我们还不是绝顶高手,尚不能一招制敌时,对敌就必须进行连续打击。在连续打击中如果我们只用一种手法,如连续三个拍掌,由于没有变化那就显得非常单调,打出的劲也不够冷。假如我们第一手右手用的是摔掌,对方用手封架我,在两手接触的瞬间我腰背发力,手掌迅速里旋向回捋带的同时,我左手拍掌已到。这时我两手的阴阳已发生了转换,这种转换不但表现在两手掌法的变化,也表现在我右手回捋和我左掌拍击的变化。这种打法两手形成了强大的两夺之力,这种力量不知要比前一种打法高出多少倍。这就好比撕布,如果我们一只手把住布的边缘不动,另一只手用力去撕,和两只手一向前一向后同时用力去撕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如果第二手拍掌打上以后你还觉得不解渴,你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左手拍掌捋回的同时右手锁喉掌直锁其喉。当然,这种打法只能用在战场上而绝不可以用在交流切磋上,切记。

   在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我要老强调两夺之力。如果我们在与人动手时,两手不能形成两夺之力,你的打击力量要小得多,很难做到冷、急、脆、快。两夺之力的回手不但能增加打手的打击力量,而且能顺利地将敌之前手捋带而下,为打手顺利攻击敌人扫清道路。前面我用撕布作比喻,我们再看看开弓射箭:箭手无不是左手把着弓背向前送,右手把着箭羽和弓弦往回拉,弓背和弓弦之间就形成了强大的两夺之力,这样射出的羽箭才能又急又快,射得远,射得准。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两夺之力在打斗中有着何等重要作用,下一步就是你如何能练出这个两夺之力。

   传统武术每一个拳种都有它的拳理拳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理论体系和训练体系,理论体系往往是以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为依据的,通背拳亦然。正因为阴中有阳所以才能阴极生阳,阴极生阳就是通背拳柔极生刚的理论依据。





杩斿洖涓婁竴椤?/a>
 
友情链接: 沈广隆剑铺  龙泉市盛艺商贸有限公司  企朋 
 
武林资讯    |     武林人物    |     功夫视频    |     武校武馆    |     武术用品    |     武术团体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津ICP备20001831号    海纳武术网    服务热线:022-82199647
津公网安备 12011502000548号
技术支持:天津网站建设
特别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素材(图片、文字等)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闭
 
关闭